品质改变一切 服务成就未来

Quality change everything service achievements future

晨达电子



【晨达分享】追忆杨绛先生--感受女性精神的光辉
来源: | 作者:pro651540 | 发布时间: 825天前 | 430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【晨达分享】追忆杨绛先生--感受女性精神的光辉


2016年的5月25日,一颗高贵、坚韧而从容的灵魂,如她所愿,终于“回家了”。


她才华横溢,是世人眼中的奇女子,也从容优雅,是知识分子中的精神贵族,却又豁达简朴,明净澄澈,在华彩之间,唯留一颗赤子之心。



前半生与钱钟书的爱情令人艳羡,可更不能忽视的,是她身为作家的才华与身为女性的坚强。





她是近现代最优秀的女性散文家之一,同时还是翻译家、剧作家和外国文学研究者。她一生笔耕不辍,散文极佳,剧本创作也十分优秀,留下了《称心如意》《我们仨》《走到人生边上》等众多作品。


抗战时期,杨绛与钱钟书在上海这座沦陷的孤岛上待了八年。


战火纷飞,颠沛流离的生活中,她却依然从容而平和地过着自己的日子,看书,做学问。


那段时间她首次编写戏剧《称心如意》,便名声大噪。


接着《弄假成真》等剧相继出世,这两部作品,后来被评为中国喜剧的双璧。


直达2014年《称心如意》在剧场公演。




48岁时,杨绛先生受邀翻译《堂吉诃德》,编辑说只需英文转译即可,她思来想去,终究觉得还是原版方有滋味。


自此,对西班牙语一无所知的她,开始自学西班牙语,直译该作品,23年后,该书顺利出版,成为国内最好的译本之一。


数年后,西班牙国王为杨绛颁发勋章,以纪念她对西班牙文化的传播。

 


1937年5月,杨绛和钱钟书迎来了他们生命中的女儿,钱瑗。


在父母的熏陶之下,小小年纪的钱瑗,便熟读各类名著作品,甚至是素有江南才子之称的爷爷钱基博,也连连对着孙女感叹:“读书种子也!”


长大后,钱瑗不负众望,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外文系,四年后荣誉留校任教。





本以为女儿会一生无忧,没想到,自己的女儿,会比自己先倒下。


1995年,距钱钟书生病住院刚一年,钱瑗开始咳嗽。96年1月,钱瑗也住院了。


杨绛每天奔波辗转于家和医院之间,只求自己珍爱了一辈子的掌上明珠,能够快快好起来。


可天不遂人愿,不过一年,钱瑗被下病危通知书,她愧疚地对杨绛说:

“娘,你从前有个女儿,现在她没用了。”


97年3月,钱瑗去世的前一晚,杨绛伏在病床前,握着女儿的手,对她说:

“安心睡觉,我和你爸爸,都祝你睡好。”


第二天,钱瑗在睡梦中,永远离开了她的母亲。


杨绛夫妇将女儿埋在了学校的一棵雪松树下,那是钱瑗每天上课都会经过的地方。





有人回忆说,在后来很长的日子里,都会看到,深夜时分,杨绛一个人就走到那棵雪松树前,她不哭,不闹,也不说话,但是在那一站,就是一整夜。


苏轼曾写下中国第一悼亡诗,祭奠自己死去十年的妻子。

苏轼写道:料得年年肠断处,明月夜,短松冈。


杨绛在那无数个孤独的夜里,对着那棵埋葬着自己女儿的雪松树,将苏轼那首《江城子》改写成:

“从此老母断肠处,明月下,长青树。”




一年后,钱钟书先生也因病去世。


她回到了那个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家,孤零零的,开始整理钱钟书留下的手稿和笔记。


一篇篇一张张,共计7万多页的手稿,有的已经看不清了,有的已经碎成两半了。


杨绛只好拿剪子浆糊,粘贴,晾晒,再一一整理编排,花了近十年的时间,才终于让他们全部的相继出版。


提到其中的艰难辛苦,杨绛只说,钱钟书年轻时曾对她讲:

“我没有多大的志向,只想花一生的时间,做做学问。”


当年的一句话,杨绛记了一辈子。

她认为她作为钱钟书的妻子,理应将丈夫一生的心血公之于众,而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做到,“让死者如生,生者无愧”。


尾声


96年,三联出版社联系到这一家,希望由钱钟书、杨绛和女儿钱瑗共同完成一本书,书分三部分,三人各写一章。


世事多舛,书未及完成,到98年末,世间便只剩杨绛一人,那时,大家都以为再不会有这本书了。


不曾想,四年后她便以一人之力,完成了这部当年约好的锥心之作--《我们仨》。




如她一路走来,面对任何坎起落皆不逃避,随遇而安。


自民国末到新中国,自抗日战争到动荡十年,她历经乱世,尝尽苦楚,却面对人生,淡定从容。她把一切伤痛皆一笔带过,而把一生想要珍藏的温暖,一笔一画,细细描摹。




我和谁都不争,和谁争我都不屑。

我爱大自然,其次就是艺术。

我双手烤着,生命之火取暖。

火萎了,我也准备走了。


这是杨绛翻译的瓦特兰德的诗,也是她的最爱,她正是这样,一个温柔而坚定的女子,以自己的生命之火,点亮世间灰暗,不动声色地,绽放着女性最伟大的光芒。




18531181358

198广E12